通訊員 儲茂銀 陳浩軒 袁俊杰
“家人們看過來!這些是剛從地里刨出來的高山富硒土豆,帶著泥土香,粉糯得能拉絲!”8月11日,紫陽縣瓦廟鎮(zhèn)新民村的田埂上,駐村第一書記余勇軍抹了抹額前的汗珠,舉著沾著泥點的土豆對著手機鏡頭賣力吆喝,用直播的方式幫助村民銷售農(nóng)產(chǎn)品。
余勇軍的故事,從一本傷殘軍人證開始。早年服役期間,他因公負傷。退役后本可在安穩(wěn)的崗位上——紫陽縣紅十字會休養(yǎng),卻在單位人手緊張時主動請纓:“我來自農(nóng)村、懂農(nóng)活,讓我去駐村!”
2023年9月,他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新民村,把在軍營里養(yǎng)成的“陣地意識”帶到了這片山地。初到村里,入戶走訪的場景讓他感觸很深:539戶村民中逾半數(shù)種土豆,高山氣候養(yǎng)出的土豆粉糯香甜,富硒土壤更給這份山貨加了“營養(yǎng)Buff”。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旺季收購價每斤才1元,村民自己運到縣城,花銷的物流費用比土豆本身的價錢還貴。”余勇軍在他的民情日記里寫下這句話時,筆尖都帶著力——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這些藏在深山的好東西“走出去”。
“去年就爛了不少,今年土豆豐收了,怕更是賣不出去。”不久前,看著堆在院角的土豆,村民潘國威愁得直抽煙。“老潘,你莫怕,我們來想辦法。”余勇軍沒有等靠傳統(tǒng)收購這個途徑,揣著一部舊手機就走上了田間。
他的“助農(nóng)首戰(zhàn)”從“笨辦法”開始——白天拿著手機拍攝土豆從泥土里刨出的瞬間,農(nóng)戶彎腰勞作的身影以及帶著晨露的薯葉,都成了他手機鏡頭里的“活廣告”;晚上就在村委會辦公室里熬夜剪輯視頻,對著教程學寫文案。
“咱沒專業(yè)設備,就靠真實打動人。”余勇軍說。第一條抖音短視頻發(fā)出去后,播放量剛過百。他盯著手機屏幕反復看、反復研究:“哪里沒拍好?明天再去補鏡頭。”
光有線上流量還不夠,物流是“卡脖子”的難題。余勇軍憑著軍人那股“啃硬骨頭”的勁,琢磨出“農(nóng)戶集中交售+村內(nèi)順風車整合+定時配送”的模式:村民把土豆送到村委會,他協(xié)調(diào)鎮(zhèn)上往返縣城的車輛順路帶貨,自己的私家車更是成了“流動快遞車”。
“17:05分揀打包,19:00裝車出發(fā),20:18抵達縣城,22:03送完最后一單。”在余勇軍的工作記錄里,一串串數(shù)字是他連續(xù)5個多小時顛簸的縮影。
從朋友圈“吆喝”到短視頻引流,從線下跑腿到物流創(chuàng)新,這套“組合拳”很快見效。“余書記拍的視頻太實在了,土豆吃著也真的好!”在紫陽縣城工作的居民魏正花刷到余勇軍拍攝的短視頻后,帶動單位同事買了1000多斤土豆。
口口相傳中,訂單像滾雪球般增長——4天賣出超萬斤,創(chuàng)收1.4萬元。潘國威攥著賣土豆的錢,臉上笑出了褶子:“余書記帶貨有一套,他幫咱把土豆變成了‘金豆豆’!”
不止于賣土豆,余勇軍還在努力鋪就山貨出山的長遠路。在余勇軍的宿舍墻上,新民村農(nóng)產(chǎn)品清單上,土豆、獼猴桃、山核桃等農(nóng)產(chǎn)品一一在列。
“賣土豆只是開始,咱要讓更多山貨走出大山。”余勇軍說,他正忙著收拾一間閑置農(nóng)房,這里將成為“第一書記助農(nóng)直播間”,不僅要賣貨,還要教村民拍視頻、做直播,讓他們自己成為主播。
從軍營到田埂,變的是戰(zhàn)場,不變的是軍人的擔當。余勇軍腿上的傷疤還在,卻堅持用腳步丈量出鄉(xiāng)村振興的路徑。“第一書記就得堅守第一初心、扛起第一責任,為村民謀福利。”余勇軍常說起這句話。
陽光穿過窗欞,落在他胸前的傷殘軍人證上,折射出的光照亮山貨出山的路,也溫暖著鄉(xiāng)村振興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