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饒潤潤 劉 帥)隨著脫貧攻堅進入白熱化,如何出實招,見實效的讓貧困地區(qū)迅速改變面貌,讓貧困人口逐步增收致富脫離貧困,是擺在廣大基層干部面前的現實課題,扶貧幫困急需因地制宜拓展新思路。位于漢陰縣深山的雙坪村,這里山高谷深,老百姓居住分散,賴以生存的土地是在山上的緩坡帶開出的坡地,群眾生活困苦,惡劣的自然條件讓開發(fā)變得事倍功半,為此,雙坪村黨支部在貫徹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過程中,結合村情實際,大膽探索,探索出了一條群眾“搬得出、穩(wěn)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易地扶貧搬遷新思路。
發(fā)揮黨員作用,固牢群眾基礎,引導貧困人群“搬得出”。
漢陰縣重點脫貧村雙坪村距離漢陰縣城99公里,地里位置偏遠,人均耕地面積僅1.93畝,山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是本縣有名的連片集中貧困區(qū),近年來雙坪村通過異地搬遷的方式,將貧困人口逐步遷出消化掉,但是還有很多貧困戶沒有得到解決,搬遷工作需要持續(xù)推進,根據統(tǒng)計,2017年雙坪村就需實施易地搬遷的貧困戶達61戶,共計245人,占全村貧困人口的42%。雙坪村黨支部共有黨員50名,支部力量較為充沛,通過長期堅持開展各項黨性教育活動,整個黨員隊伍具有較強的政治覺悟和凝聚力,在易地搬遷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的核心引導作用,今年年初,雙坪村從50名黨員中選出了8名有能力、有影響力的黨員,通過他們進一步密切聯系搬遷群眾,廣泛宣傳搬遷政策,聽取、收集群眾建議意見,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實現了黨員與貧困群眾的良性互動。雙坪村九組大隊長兼黨員陳永友,在積極宣傳政策、動員周邊貧困戶易地搬遷的同時,用自己率先搬遷的行動帶動了周邊的貧困戶自愿搬出窮窩。通過黨員干部的廣泛宣傳及示范帶動引領作用,增加了搬遷貧困戶對黨員干部的信任感,和搬出去的信心,有效引導貧困戶“搬得出”,減少了搬遷引起的政群矛盾。
用實搬遷政策,巧用梯次推進,確保貧困人群“穩(wěn)得住”。
雙坪村處于極度欠發(fā)達地區(qū),安置需求較大,吸納能力弱,完全依靠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來解決本村搬遷貧困戶的生活條件,顯然難度較大。在過去的一年中,村黨支部一方面通過用實各項扶貧搬遷優(yōu)惠政策,引導和支持了34戶貧困家庭分別搬遷至基礎設施較好、產業(yè)相對發(fā)達的雙坪村、天池村、澗池鎮(zhèn)、蒲溪鎮(zhèn)等移民安置點,促進了農村人口集聚和城鎮(zhèn)化發(fā)展。一方面,針對房屋安全急需解決且故土難離的貧困戶,探索出了“梯次推進”的搬遷模式,通過鼓勵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戶到社區(qū)、集鎮(zhèn)或縣城購買存量房、安置房,原房屋經評估作價給貧困戶居住,同時利用危房改造和金融扶貧貸款等政策為購買農村閑置房的貧困戶解決了購房資金不足的問題。家住雙坪村三組的貧困戶王家順正是此項政策的受益者,原土質住房因年久失修,墻面出現大量裂縫,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住房安全問題急需解決,面對雨期將至、村安置房正在修建、不愿離村安置等實際情況,村干部想到了幫助王家順購買村內待出售閑置房的方法,這樣既能將閑置資源充分利用,又能立即解決住房安全問題,通過多方奔走協調,王家順最終用危房改造的補助資金兩萬元及金融扶貧貼息貸款的五萬元,自籌了少量資金購買了村黨支部旁交通便利的閑置房,現已搬遷入住。像王家順這樣,利用農村閑置房及時解決住房安全問題的貧困戶目前在雙坪村已有9戶,且人數還在增加。通過用實搬遷政策,巧用梯次推進等一系列措施,既節(jié)約了建設資金,又確保了貧困戶都能“搬得起”也能“穩(wěn)得住”。
用足產業(yè)合作,幫扶就業(yè)為主,保障貧困人群“逐步能致富”。
要想富光靠種地不行,得發(fā)展產業(yè)搞活經濟,基于此種認識雙坪村在依托已形成規(guī)模的產業(yè)大戶,通過“專業(yè)合作社+貧困戶”、“家庭農場+貧困戶”、“產業(yè)大戶+貧困戶”等“x+1”等模式,一方面引導、動員搬遷貧困戶將耕地、荒山、荒坡等資本入股到有需要的合作社,參與產業(yè)分紅,增加貧困戶收入,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各類扶貧項目資金,合作社通過與貧困戶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承諾幫扶一定數量的搬遷貧困戶就近就業(yè),即可獲取項目資金及技術支持,實現合作社與貧困戶的雙贏合作。今年年初,位于漢陽鎮(zhèn)雙坪村三組的福康養(yǎng)殖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與縣農林科技局簽訂了農業(yè)產業(yè)脫貧引導資金項目合作協議,現已通過勞務雇傭、土地流轉、創(chuàng)業(yè)貸款資金入股等方式實現了15戶簽約幫扶戶的穩(wěn)定增收,既解決了合作社資金及技術匱乏問題,又解決了搬遷群眾長期生存發(fā)展的問題,為合作社、貧困戶“逐步能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