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愛霓虹愛遠山,舍家離城進山村,甘愿做大山深處留守兒童的年輕“知心姐姐”; 她,不愛奢侈愛學生,甘愿捏緊拳頭少采購一點辦公用品,購買學習用品激勵貧困學生拼搏上進; 她,不愛娛樂愛孩子,甘愿做孩子健康守護神,放棄周末休息走村入戶搞訪貧。她就是漢陰縣觀音河鎮(zhèn)中心小學省級教學能手校長吳瓊。
初心——用知識助山村脫貧
在全縣響起立下“軍令狀”,發(fā)出“總動員”,舉全縣之力打贏“攻堅戰(zhàn)”沖鋒號角時,她不忘初心,堅決落實教育扶貧工作總體要求,帶領學校領導班子及教師連續(xù)兩個月奮戰(zhàn)在學校、山村道路上,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愛生如子的事跡也讓她成了同事心中的楷模、標桿,得到了廣大學生家長的好評。
落實好教育扶貧工作關鍵之策如何做,怎么做,作為學校領頭雁,她與校領導班子一同研究制定本鎮(zhèn)轄區(qū)教育扶貧工作方法步驟,召開全體教師動員大會,安排部署教育扶貧建檔立卡學生數據清洗、適齡兒童摸底建檔、教育資助政策,貧困學生訪貧幫扶等工作,動員全鎮(zhèn)教師提高政治站位、統(tǒng)一思想,不忘初心,堅決做好教育扶貧工作,不給組織添麻煩,不讓孩子不開心,不讓群眾說不滿意。
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踐行她的承諾,帶領全校21名教師,利用課后和周末時間摸查建檔立卡家庭學生,采集全鎮(zhèn)適齡兒童的信息、比對學籍系統(tǒng)和學校的資助系統(tǒng),清洗出本校適齡兒童,完善基本家庭信息,以及是否貧困、是否留守、是否殘疾等一系列基礎工作,為下一步走村入戶開展訪貧工作奠定基礎。
征程——用心用情抓落實
經過對本轄區(qū)適齡人口和在校學生數據統(tǒng)計清洗后,面對本鎮(zhèn)孩子在本校、縣內外學校及隨父母外出務工就讀等數據顯現在吳瓊面前,扶貧道路上第二步走村入戶調研征程開始了,按照貧困戶家庭學生“一戶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幫”要求,把全校21名教師分為7個工作小組,實行包村負責制,利用雙休日走村入戶,要求不漏掉一戶貧困戶,不漏掉一個貧困生。每到農戶家中,詳細地給農戶宣傳教育扶貧政策,了解家中人口結構及子女就學情況,還及時了解家長的困惑并予以解答,細致體貼的詢問及關懷,得到農戶們的信賴和支持。
一次到戶摸底的途中,吳瓊和該校王曉梅老師聽說五年級的彭珊珊同學是一個孤兒,此時已經是下午太陽落西的時段,聽在心理,落實在行動上的吳瓊,翻山越嶺,穿林趟溝,上山下坡,徒步一個多小時來到彭珊珊的家中,土培房,屋里沒有幾樣家具和電器,泥巴院子雜草重生。
吳瓊拿著孩子奶奶的手交談時得知,從小母親離家出走,奶奶和父親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就在全家正在憧憬著美好未來的時候,意外降臨了。2015年12月,一個寒冷的冬夜,父親做工很晚回家,誰知家里老化的電線著火,濃濃的黑煙和熊熊的火苗很快吞噬了睡夢中的父親……可憐的彭珊珊從此與奶奶相依為命。
面對彭珊珊和奶奶的生活現狀,吳瓊含著眼淚對孩子奶奶說:“老奶奶,您要帶領孫女要堅定信心,貧困只是暫時的,鼓勵孫女好好上學,國家對貧困家庭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各種資助,我們會想各種辦法資助您孫子上學的,在我們學校上學期間生活學習用品我們全部承擔,而且我會安排老師定期來您這家訪。”
吳瓊摸著王珊珊的頭和她談心,告訴她要開朗地面對生活,要好好學習,好好鍛煉,學好更多知識,長大才能孝順年邁的奶奶,也能讓你生活更幸福。
一天、兩天……,早晨、中午、下午,上課、走訪摸底、家訪、填表、清洗數據等等,每做一件事吳瓊都親自審核把關,兩個月來她一直堅守在學校、鄉(xiāng)村道路上,為教育扶貧工作奮斗者……。
信念——在病床上不忘訪貧
連續(xù)兩個多月, 風里來,雨里去,毫無怨言,白天走村入戶摸排學生信息,晚上和老師們一起做信息錄入核對、整理、歸檔等龐雜工作,有時忙碌到深夜,連續(xù)熬夜加班,時刻處于疲勞狀態(tài)的她病倒了。
學校副校長劉康漢說;“端午節(jié)前一個周,在信息清洗的時候,因為數字龐大,老師們連續(xù)在會議室工作了兩個晚上,吳校長胃疼得厲害,吃不下飯,還拉肚子,但看到大家都在如火如荼地工作,她默默地堅持了下來。直到第三天晚上十點多,她才覺得無法忍受時,在老師再三勸告下,同意老師開車護送到縣醫(yī)院救治,一檢查才知道犯了急性腸胃炎,已經中度脫水了。
6天的住院期間,她還時刻惦記學校的工作,每天給學校打幾個電話,下周就端午節(jié)了,本來想和大家一起開展一個活動,我在醫(yī)院打點滴沒辦法。并詢問教學任務不能拖延、學生安全一定要時時刻關注,教育扶貧工作息是否完整、數據是否準確……。”
康復出院后,她沒有在家休息,立即趕往學校開展工作。學校一位老師說:“一到學校,吳校長就開了一個座談會,勉勵大家要堅定信心,脫貧攻堅的路上,有艱辛,也有欣慰,只要更多的孩子能在我們的工作中受益,苦點累點又算得了什么。”
使命——不讓孩子因貧失學
春雨如絲,潤物無聲,用愛播灑一片春天的甘霖,讓大山里的孩子共享社會關愛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在吳瓊筆記本上可以清楚看到,密密麻麻的記錄著扶貧工作安排,她和老師一起走訪30余戶貧困學生分布及家庭情況,走村入戶訪貧記錄等。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教育好每個孩子,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的使命是她教書育人不變的信念。
一個周六,天下著雨,窗外一片漆黑,本想在家好好休息一次,陪陪家人和孩子,但是吳瓊沒有這樣做,給幾個老師打電話周末繼續(xù)開展訪貧。帶著雨傘、方便面及零食干糧,直奔合心村李鑫同學家中,在貧困生家訪活動中,得知李鑫屬于單親家庭,本應隨父親生活,今年父親出去打工就沒得聯系,家里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都已經七十多歲了,完全管不住孩子,而且?guī)组g土房的外墻墻皮都脫落了,家里除了幾把椅子,幾乎沒什么家具。
吳瓊座在院子里和正在剝蔥兩位老人聊天,一邊宣傳教育資助政策,介紹李鑫在校的學習情況,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情況,一個多小時的交流溝通,告訴兩位老人,一定要鼓勵孫子好好上學,我們想一切辦法解決上學期間生活學習用品,會全力照顧孩子在學校生活學習。
李鑫的爺爺聽了這話,連忙感激的說:“孩子,你真是太幸運了,遇到了這樣的好老師,以后可要更加努力學習啊,否則就對不起這些老師的一片苦心了。”
藥王村距學校十幾公里,路途較遠,所有學生均為住宿生,并均享受了國家貧困住宿生補貼,加之藥王村為省級貧困村,僅建檔立卡戶就有百余戶,貧困學生多。但是吳瓊本著村不漏戶、戶戶必到,她帶著黃歡、付麗莉和喻召梅三位教師,利用下午休息及周目時間起早貪黑分到了藥王村走訪摸底調查,根據不同學生家庭情況,一周時間,完成了訪貧任務,制定了一生一策、一教一幫措施。
扶貧先扶志,教育扶貧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為了不讓貧困家庭孩子失學,吳瓊一直堅守在邊遠山區(qū),艱苦條件下卻依然為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默默奉獻著,做出了讓大山里孩子和群眾永遠銘記的感人事跡。